可靠的线上配资炒股 苏轼进寺庙大喊:“秃驴何在”,一小和尚回了四个字,成千古绝对
前言可靠的线上配资炒股
苏轼,历史上有名的大才子,不仅在诗文书画各方面成就颇高,连佛缘都非常好。
有一次,苏轼来到寺庙找人,一进门便喊道:“秃驴何在?”前来的和尚只回了他四个字,至今成为人们传颂的“绝对”,小和尚到底说了什么,为何听到苏轼如此称呼也不恼呢?
苏轼与佛印的交往
苏轼,号东坡居士,作为一代文人,自是放达不羁,喜交好友,而他最感兴趣的还是佛教。
据传,苏轼接触到佛教,是在十来岁的时候,因为他从少时便见到父亲苏洵与云门宗禅师过往甚密,再加上母亲程氏也对佛教很是尊敬,一家子连带着他弟弟都深受其的影响。
可以说,在苏轼的一生中,他结交的好友里,当属佛教人士居多,比如北宋的高僧佛印禅师。
佛印禅师主持金山是在宋神宗元丰五年的时候,而他与苏轼交往,一直以来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,不过大多数人凭借一些信件往来,都断定他们二人至少在元丰三年的时候就相识了。
那个时间,苏轼正仕途失意,遭贬黜来到了黄州,他和家人开垦了城东的一片荒地,因此,得号“东坡居士”。
在黄州的清闲日子,让苏轼郁郁寡欢,还好他在这里遇到了佛印禅师,佛印禅师与他常来常往,为他纾解心中苦闷。
后来,苏轼经常在佛印禅师处写诗,其中还有一首《怪石供》,只因为在黄州江上得到了美石数百枚,苏轼以此诗作为笑谈。
在黄州,苏轼还曾做过一首诗请佛印禅师品鉴,那首诗写的是:“八风吹不动,端坐紫金莲。”
虽然从表面看,虽是悟佛之作,但是苏轼自命不凡的骄傲也在诗中表露无遗。
佛印禅师收到后,只批了两个字“放屁”,气的苏轼坐船南渡长江,一路跑上庐山,找佛印禅师兴师问罪。
没见到佛印,却见到了佛印禅师手书一张,上边写着:“八风吹不动,一屁过江来。”苏轼这才反应过来,自己才是大错特错。
八风,指的就是人生遇到的一些情绪,比如说讥、毁、哀等等,如今佛印禅师一句话,就气的苏轼越江而来,直接点破了苏轼的佛学根本不够火候,而他还“妄想”称“八风吹不动”,实在是打脸。
后来,苏轼离开黄州到汝州赴任,期间还多次找寻佛印禅师,与他交流打坐,两个人之间还发生了许多趣事。
与佛印赤诚相交
据传,苏轼非常喜欢吃鱼,而当初苏轼居住在杭州的时候,曾亲自下厨做了一道五柳鱼,做好后刚要动筷子,便看到窗外闪过一个人影。
一开门,原来是自己的好友佛印,苏轼知道他这位好友虽是出家人,但是不受清规戒律的约束,也不戒酒肉。
为了不让佛印吃掉自己的鱼,苏轼特意将鱼放到了书架上,苏轼哪里知道佛印早就看到了。
苏轼笑着问他:“大和尚不在寺院,到此有何赐教?”
佛印笑着说:“此次前来是来请教一个字,姓苏的“苏”字怎么写?”这倒是奇怪了,佛印禅师学问无二是众所周知的事情,现在来请教自己这个字,其中必然有诈。
苏轼便装着认真回答:“苏(蘇)”字,上边是一个草字头,下边分别是“鱼”和“禾”字,说完后,佛印又问:“那么鱼搁在草头上边呢?”苏轼急忙说那可不行,佛印笑道那你还不赶紧把鱼拿下来。
苏轼这才恍然大悟,兜兜转转这么一个大圈子,还是让佛印占了便宜,这样的趣事总是在苏轼和佛印之间上演。
再有一次,苏轼去寺庙找佛印,进来之后见不到人,便扯着嗓子喊了一句:“秃驴何在?”这里的“秃驴”说的便是和尚,当然指的也是佛印。
后来佛印听见后,当即答了一句:“东坡吃草”,原来佛印正在寺庙的东坡上牵着驴吃草,这下这句话不仅成功对上了苏轼的上联,还一语双关,还击了回去。
不过,他们二人早就是至交好友了,“秃驴”也只是苏轼对佛印的玩笑话,自然无伤大雅。
事实上,在苏轼与佛印的交往中,远远不止有这些趣事,有时候也蕴含着一些道理,让苏轼赞叹不已。
一日,他和佛印同游寺院,在进山门的时候,看到了两个金刚像,苏轼问:“这两个金刚哪个更重要。”
佛印说:“当然是拳头大的那个”,苏轼不解,到了殿内,看到一位观音像,手持念珠,苏轼又问:“观音自己已经是佛,手持念珠是在向谁祷告?”
佛印看着他,说道:“自然是向自己祷告”,苏轼还是不解,佛印看透他的心思,便说道:“求人不如求己”。
苏轼这才恍然大悟,佛印不愧是高僧,见事总是比苏轼要明白很多。
与佛教人物往来
当然了,在与佛印交往的同时,苏轼还与其他的高僧也有来往,他们都与苏轼结下了深厚的情谊。
在杭州的时候,苏轼认识了一位诗僧,他名为清顺,字颐然,他们的结交也实在是偶然,那时苏轼正在游览西湖,突然间在西湖边上的僧舍房间内见到了一首小诗,便四处询问这是谁作的。
有人告诉他,是钱塘僧人清顺所作,那首诗为《题西湖僧舍壁》,至今还广为流传,苏轼感叹其才学,便找到了他,与他结交,从此二人交游唱酬,互相往来。
在黄州,苏轼不止认识了佛印禅师,还认识了道潜大师,并保持了20余年的交情,道潜,也就是参寥子,也是一位有名的诗僧。
有一次,在聚会中,苏轼当众说了一句:“今天参寥不留下一点笔墨,令人不可不恼。”参寥也不恼,略略想了一下,便在纸上写下几句,苏轼大喜,专门作了一首诗来回应他。
还有一位仲舒大师,先后往来于苏州和杭州,苏轼知道他能文善诗,有心与他结交,刚好有一次刘泾赴任路过钱塘,苏轼留他喝酒小聚,仲舒也在邀请之列。
当时,苏轼在屏风上的西湖图下作了几句诗,想要请刘泾提笔补上后几句,但刘泾再三推辞,苏轼只好请仲舒续写。
不成想,仲舒大师的诗不仅对仗工整,连其诗意都与苏轼相呼应,苏轼看完后大加赞赏,至此,与他成为至交好友。
结语
足可见,苏轼有多么喜欢与诗僧结交,而他后期的诗文中大多数与禅学相结合,怕也是因为和他们来往过多的原因。
其实,这些人只是冰山一角,据记载,苏轼光在苏杭结交的高僧就不止十位。
参考资料:苏轼与佛印交游考--江苏大学学报
苏轼与佛教人物的交往---华夏文化
佛印斥苏轼说起--石油政工研究可靠的线上配资炒股